毛细管色谱发展简史
毛细管色谱发展简史
毛细管色谱,又称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系指以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分析的一种气相色谱法。
1955年戈雷在研究提高色谱柱的柱效率时发现,使用毛细管柱可以使柱效率大大得到提高。
1956年6月戈雷根据他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发明了柱效率极高的空心毛细管色谱柱,他被公认为毛细管色谱的创始人。
1957年6月戈雷在美国仪器学会组织的第一届气相色谱会议上发表了第一篇毛细管气相色谱论文“涂壁毛细管气液分配色谱理论和实践”,介绍了他在一支91m长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上所得的第一张毛细管气相色谱图。
1958年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气相色谱会议上,戈雷发表了戈雷方程,阐述了影响柱性能的各种参数,为毛细管色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兹拉克斯等人、英国的德斯迪等人、德国的凯瑟等人,相继为早期毛细管气相色谱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60-70年代使用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柱;此前,戈雷用聚乙烯制成第一支毛细气相色谱柱;后来使用过不锈钢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1979年丹登纽等人制备出熔融二氧化硅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即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此种毛细管柱具有柔性好、强度高、惰性好、柱效高等优点。
20世纪70-80年代末把毛细管柱固定相的线性分子交联为网状结构,并开始使用键合毛细管柱;此前的方法是把固定液直接涂渍在毛细管内壁上。
20世纪末毛细管色谱又有许多新发展,例如:出现了高容量、快速度的集束毛细管柱;出现了可以在480℃的柱温下工作的毛细管柱;出现了分离手性化合物的手性毛细管柱;开发了便携式气相毛细管色谱仪等。
上一篇:色谱过程的理想条件